【ppzhan摘要】在中國,石印技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如今卻鮮少見到,而在合肥,這種印刷技術被市民劉家源再次“復活”。
一塊平滑的石板上,特殊的墨水繪制出一張圖像,用一只大大的滾筒蘸上特殊的油墨將石板滾勻,鋪上一張白紙,再用特別的毛刷一刷,哇,一張與石頭上一模一樣的圖像就被“拷貝”出來了,石頭瞬間變身“印刷機”!這種神奇的印刷方式被稱為石印。
石印工藝,說起來神奇,其實有科學根據,就是利用“油水不相容”的特點,在平潔的石板上,可以簡單快捷地復制、印刷古字畫、書刊,這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方法,由德國A.遜納菲爾德于1798年發明。
19世紀初,石印技術已在歐洲普及,清末到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出現的大小石印書局多達百余家,以上海為中心遍布全國。石印與鉛印曾一度取代中國古老的雕版印刷而占據主導地位。
今年69歲的劉家源一輩子與印刷打交道,1960年,15歲的他就進了合肥的廟街印刷廠當學員,當時,在廠里專門從事印刷的工人有四個,年齡都有四五十歲了,劉家源勤奮好學,沒幾年的時間,這些老工人就把石印的相關工藝都傳授給了他,于是,他也成為印刷廠里第五個掌握了石印工藝的工人。
“石印主要運用于古籍和名家字畫的印制,印出來的文字和圖畫跟原作絲毫不差,即使字再小,印出來照樣很清晰,用放大鏡看也看不到瑕疵。”劉家源一邊說,一邊拿出他新印制出來的作品,無論是包公像還是的梅花詩,印制出來的效果都像剛剛繪制完成的原作。“一般來說,一個石印的模子可以印三百多份,比以前的雕版印刷要好很多。”
合肥曾經是石印技術相當發達的地區之一,在上世紀50年代,合肥的廟街印刷廠、回龍橋印刷廠、民光印刷廠等都從事石印工藝,劉家源正是那個時候學會了石印工藝。然而,由于鉛字印刷的普及和石印工藝的業務越來越少,從業的工人也越來越少,這項工藝僅僅掌握在少數幾個人手里,時光飛逝,當年印刷廠的老工人們先后都已離世,15歲開始學習石印的劉家源也即將進入古稀之年。
“我心臟不太好,所以很擔心這門工藝會失傳,所以就想盡辦法說服兒子來學習。”劉家源說,當得知教授石印工藝的老師傅們都去世的消息后,他終于決定把這門工藝重新拾起來。“石印分為繪石和落石兩種,繪石是直接用墨水在石頭上繪制,繪出來之后,可以直接印刷,但如果想更加地印刷,則需要使用落石工藝。落石就是在一張特殊的紙上將原作畫出來,然后再轉印到石板上。”劉家源一邊介紹一邊給記者演示,桌子上一個用放大鏡制成的操作小桌子是他繪石時的“秘密武器”,用放大鏡將原作放大,無論想放多大都沒有問題。
在廬陽區文化館的幫助下,劉家源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完成了石印工藝的恢復工作,還找到了傳承人。“文化館的同志陪我去南方選了石印要用的特殊石材,館長褚有明還幫我說服了兒子,讓他來學習石印。”
找到傳承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盡管從小就在印刷廠長大,劉家源的兒子劉旭東起初并不愿意學習石印,一則他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二則石印需要耐得住寂寞和吃得了苦頭。“從小就覺得印刷很神奇,一張張白紙從機器上一過,就印上了字,非常有意思。”劉旭東說,父親和褚館長做了他很久的思想工作,他也覺得這門技藝如果不傳承下來,可能就會消失,于是,他硬著頭皮辭掉工作,開始了辛苦的學習,不過,時間一長,小劉發現自己完適應了,也許是從小耳濡目染的緣故,特別是一幅新的石印模板做好后的成就感,讓他很開心。“經常是早上吃完飯就去工作室工作,一直到中午,甚至連午飯都顧不上吃。”小劉說,自己如今已經深入其中,體會到石印帶來的快樂。
隨著印刷技術的日新月異,傳統石印工藝未來的市場到底在哪里呢?劉家源告訴記者,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文化的追求也越來越多,買一幅字畫掛在家里,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書法大家的字畫難得,價格也不是一般普通人家能消費得起的,石印工藝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名人的字畫繪制印刷,制成工藝品。”劉家源說,在江浙一帶,這樣的石印書法工藝品很受歡迎。說到印制名人字畫,劉家源特別強調:“我們只印作品,不印作者的印章,而是蓋上我們自己的印章,這樣就可以區別真作了,造假的事情堅決不能干。”
看到如此廣闊的市場,劉旭東跟父親準備開一個石印工作室,專門招一些殘疾人來學習石印技術,這樣不僅可以解決殘疾人的就業問題,還能將石印工藝很好地傳承下去。記者了解到,目前,石印工藝已經由廬陽區文化館申報合肥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一塊平滑的石板上,特殊的墨水繪制出一張圖像,用一只大大的滾筒蘸上特殊的油墨將石板滾勻,鋪上一張白紙,再用特別的毛刷一刷,哇,一張與石頭上一模一樣的圖像就被“拷貝”出來了,石頭瞬間變身“印刷機”!這種神奇的印刷方式被稱為石印。
石印工藝,說起來神奇,其實有科學根據,就是利用“油水不相容”的特點,在平潔的石板上,可以簡單快捷地復制、印刷古字畫、書刊,這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方法,由德國A.遜納菲爾德于1798年發明。
19世紀初,石印技術已在歐洲普及,清末到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出現的大小石印書局多達百余家,以上海為中心遍布全國。石印與鉛印曾一度取代中國古老的雕版印刷而占據主導地位。
今年69歲的劉家源一輩子與印刷打交道,1960年,15歲的他就進了合肥的廟街印刷廠當學員,當時,在廠里專門從事印刷的工人有四個,年齡都有四五十歲了,劉家源勤奮好學,沒幾年的時間,這些老工人就把石印的相關工藝都傳授給了他,于是,他也成為印刷廠里第五個掌握了石印工藝的工人。
“石印主要運用于古籍和名家字畫的印制,印出來的文字和圖畫跟原作絲毫不差,即使字再小,印出來照樣很清晰,用放大鏡看也看不到瑕疵。”劉家源一邊說,一邊拿出他新印制出來的作品,無論是包公像還是的梅花詩,印制出來的效果都像剛剛繪制完成的原作。“一般來說,一個石印的模子可以印三百多份,比以前的雕版印刷要好很多。”
合肥曾經是石印技術相當發達的地區之一,在上世紀50年代,合肥的廟街印刷廠、回龍橋印刷廠、民光印刷廠等都從事石印工藝,劉家源正是那個時候學會了石印工藝。然而,由于鉛字印刷的普及和石印工藝的業務越來越少,從業的工人也越來越少,這項工藝僅僅掌握在少數幾個人手里,時光飛逝,當年印刷廠的老工人們先后都已離世,15歲開始學習石印的劉家源也即將進入古稀之年。
“我心臟不太好,所以很擔心這門工藝會失傳,所以就想盡辦法說服兒子來學習。”劉家源說,當得知教授石印工藝的老師傅們都去世的消息后,他終于決定把這門工藝重新拾起來。“石印分為繪石和落石兩種,繪石是直接用墨水在石頭上繪制,繪出來之后,可以直接印刷,但如果想更加地印刷,則需要使用落石工藝。落石就是在一張特殊的紙上將原作畫出來,然后再轉印到石板上。”劉家源一邊介紹一邊給記者演示,桌子上一個用放大鏡制成的操作小桌子是他繪石時的“秘密武器”,用放大鏡將原作放大,無論想放多大都沒有問題。
在廬陽區文化館的幫助下,劉家源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完成了石印工藝的恢復工作,還找到了傳承人。“文化館的同志陪我去南方選了石印要用的特殊石材,館長褚有明還幫我說服了兒子,讓他來學習石印。”
找到傳承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盡管從小就在印刷廠長大,劉家源的兒子劉旭東起初并不愿意學習石印,一則他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二則石印需要耐得住寂寞和吃得了苦頭。“從小就覺得印刷很神奇,一張張白紙從機器上一過,就印上了字,非常有意思。”劉旭東說,父親和褚館長做了他很久的思想工作,他也覺得這門技藝如果不傳承下來,可能就會消失,于是,他硬著頭皮辭掉工作,開始了辛苦的學習,不過,時間一長,小劉發現自己完適應了,也許是從小耳濡目染的緣故,特別是一幅新的石印模板做好后的成就感,讓他很開心。“經常是早上吃完飯就去工作室工作,一直到中午,甚至連午飯都顧不上吃。”小劉說,自己如今已經深入其中,體會到石印帶來的快樂。
隨著印刷技術的日新月異,傳統石印工藝未來的市場到底在哪里呢?劉家源告訴記者,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文化的追求也越來越多,買一幅字畫掛在家里,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書法大家的字畫難得,價格也不是一般普通人家能消費得起的,石印工藝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名人的字畫繪制印刷,制成工藝品。”劉家源說,在江浙一帶,這樣的石印書法工藝品很受歡迎。說到印制名人字畫,劉家源特別強調:“我們只印作品,不印作者的印章,而是蓋上我們自己的印章,這樣就可以區別真作了,造假的事情堅決不能干。”
看到如此廣闊的市場,劉旭東跟父親準備開一個石印工作室,專門招一些殘疾人來學習石印技術,這樣不僅可以解決殘疾人的就業問題,還能將石印工藝很好地傳承下去。記者了解到,目前,石印工藝已經由廬陽區文化館申報合肥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包裝印刷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包裝印刷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2025年3月13-16日,4萬平米展出面積,500 品牌名企,華麗蛻變、全面升級的2025亞太橡塑展將亮相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
- 2024-10-23 10:19:52
- 2026
-
- 2012-09-24 11:06:20
- 1256



直播回放
直播回放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